“ 内容摘要: 每一个礼物都寄托着送礼物者的真心祝福,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将这种祝福表达得恰到好处。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获得一份正常的礼物,却又绞尽脑汁挑选一些奇怪的礼物送给别人呢?其实是自我中心的思维在作祟。所以,有哪些送礼的误区? ”
每一个礼物都寄托着送礼物者的真心祝福,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将这种祝福表达得恰到好处。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获得一份正常的礼物,却又绞尽脑汁挑选一些奇怪的礼物送给别人呢?其实是自我中心的思维在作祟。所以,有哪些送礼的误区?
误区一:礼物要选最“性感”的
如果你现在要请一个人吃饭,在一个“评分很高但是离对方住处要1个多小时路程的意大利餐厅”和一个“评分一般但是离对方住处只有几分钟路程的意大利餐厅”中做出选择,你会选哪一个?
有研究者将大学生分为了送礼者和收礼者两类,让他们想象对方生日或者情人节时的送礼情境,结果发现送礼者大多会选择那个评分高的餐厅,而收礼者则更青睐离住处近的。
我们在挑选礼物时,通常不太考虑收到礼物的人在使用这个礼物时是否便利,而只在乎我送给你的东西本身“好不好”。
误区二:礼物应该被即时的享受
如果给别人送花,你是更愿意送一小束包装好的正在盛开绽放的玫瑰,还是送一盆长在泥土里的花骨朵?
很多送礼的人会选择礼品店里按朵计费,包装精美的玫瑰;而很多送出去的花,会在48个小时以内,出现在楼下的垃圾桶里。
我们总希望在送礼物的那一刻,就能让收礼者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即使这种满足是转瞬即逝的。事实上,收礼的人愿意为高质量的体验付出更多时间等待,甚至愿意付出额外的花费。
误区三:礼物应该是有形的
对送礼者来说,更愿意选择一个有形的礼物。一个iPad,一双鞋,它的价值可以方便的进行衡量;而一次现场演唱会,一场篮球赛的价值则很难去评估。但对于收到礼物的人而言,体验通常会比实物更加让人印象深刻。
送出实体礼物时,礼物交换的那个瞬间,价值的交换就已经完成了,而体验性的礼物则并没有这么明确的价值交换过程,这也使送礼者很难获得送出礼物的满足感,所以大多数送礼者都不大喜欢体验性的礼物。
误区四:送礼的人应该给对方以惊喜
如果你是一个收礼物的人,拆开包装,你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从来没有想到过的东西,还是一件在你的购物车里躺了半年一直没舍得买的东西?
大多数惊喜的尝试,都会以惊吓告终。有些送礼者喜欢出其不意,即使知道对方想要的是什么,也不会送给TA,而是会绞尽脑汁想出一个没有人能想到的礼物。
误区五:送礼的人应该表现得慷慨大方
如果对方需要一个零钱包,你觉得TA会更喜欢一个时尚品牌现成的款型,还是你从市场上买来半张牛皮、砂纸、打磨棒,一针一线缝了半年,连针脚都对不齐一条线的手工制品?
尽管后者无论从时间成本还是物料成本上都要更有价值,但大多数人还是情愿要一个有专业设计师设计版型,经过市场检验,制作精致,功能更加丰富的钱夹子。
送礼物的人一厢情愿地以为,自己为礼物投入的时间和金钱越多,越能表达自己的情意。而收礼的人往往只能看到礼物本身的价值,这是因为,准备礼物的艰辛过程,他们只能凭借猜测,是无法亲身感受到的。
误区六:礼物需要反映出对方的某个特点
如果要送人电影票,你是会提前帮对方选好一个有意义的影片,还是送一张通兑的,可以看任何一场电影的观影券?
送礼者时常会猜测对方的某些特点或喜好,并试图在礼物上反映出这些特点,以此证明自己对于朋友的喜好非常了解。这种猜测有时只是多此一举。
误区七:礼物象征了我们之间的关系
如果有人告诉你,我本来打算送你一台iPhone 7 plus,但是我觉得你可能不喜欢这么肤浅的礼物,所以我以你的名义,把这些钱捐给了贫困山区的学校,给孩子们买更多的书和文具。你会不会产生想要打断TA的冲动:不要啊,我就是一个肤浅的人,请送我一个肤浅的礼物吧!
你是一个会送礼的人么?
哪些人可以顺利避开以上误区,选择令对方满意的礼物?是全程站在收礼者角度思考,了解礼物可以为收礼者带来什么价值的人。毕竟,送礼物是为了感动别人,而不是感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