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叶互生。花在夏秋间开放,花期长,花萼杯状,紫红色,花冠黄色。每当开花季节,红、绿、黄相间,十分美丽,有“植物红宝石”的美誉。玫瑰茄具有清热解暑、养颜、消斑、解酒等功效。注意事项:玫瑰茄中含有大量的有机酸,所以胃酸过多的人,尽量不要饮用。 ”
玫瑰茄又名洛神花、洛神葵等,属锦葵目,锦葵科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高2米,叶柄长2-8厘米,疏被长柔毛;花萼杯状,淡紫色,直径约1厘米,花黄色,蒴果卵球形,直径约1.5厘米,密被粗毛,果爿5;花期夏秋间。
玫瑰茄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原产于西非、印度,目前在我国的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台湾等地均有栽培。玫瑰茄植株高1.5~2米,茎淡紫色,直立,主干多分枝。
叶互生。花在夏秋间开放,花期长,花萼杯状,紫红色,花冠黄色。每当开花季节,红、绿、黄相间,十分美丽,有“植物红宝石”的美誉。玫瑰茄具有清热解暑、养颜、消斑、解酒等功效。注意事项:玫瑰茄中含有大量的有机酸,所以胃酸过多的人,尽量不要饮用。
玫瑰茄的生态习性:玫瑰茄属热带、亚热带短日照作物,喜光,喜温,忌早霜,在25℃~30℃条件下生长最佳。一般玫瑰茄在3-5月播种,9-11月采收,全生育期160-200天,有效积温500-550℃左右,对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条件等有一定的要求。
玫瑰茄的栽培技术
土壤选择:玫瑰茄适应性强,耐旱、耐瘠性好,沙质或黏质土均可生长,但以土层深厚、排灌良好及肥沃的土壤为好。玫瑰茄在红黄壤、青紫泥、砾石沙土、黏土等不同土质中均可种植。
但最适宜在微酸性的红壤土中种植,即使在新垦地及一般较差的旱地种植,也能获得较好的收成,只是植株的长势和收获的干品会有差别。同一块土地以连作2年为宜,若连续种植易使植株感病,降低产量。
播种方法:玫瑰茄通常采用两种播种方法,一是直接播种,即烧山整地完后,挖穴直接播种。播种前穴内施足基肥如鸡粪等农家肥,每亩施1000-1500kg,磷肥25-50kg。
每穴播种3-5粒,亩用种量1-1.5kg,播种后覆土2cm。二是苗床播种,即选择菜园土等较肥沃的土壤,苗床畦面宽1m左右,高20cm,可条播或撒播,株行距为5×8cm。苗高10-15cm时可选择阴雨天气移栽。
种植密度:玫瑰茄种植密度应掌握坡地、瘦薄地宜密,平地、肥沃地宜稀的原则。根据土壤肥瘦每亩种植1000-2000穴,定苗时,肥地留单株,瘦地留两株,实行单行或宽窄行条点播。
单行种植株行距,肥地为100×66cm,每亩1000穴(株);中等肥地66×80cm,每亩1000穴(或1250-1500株),山坡、瘦薄地为66×50cm,每亩1000穴(或2000株)。
中耕定苗:玫瑰茄生长期间中耕除草2-3次,第一次苗高10cm以上,结合间苗定苗和补苗进行;第二次苗高30-40cm,结合培土补苗进行。第三次,开始出现花蕾时进行,开花期间应该拔除杂草,保持玫瑰茄地清。
当苗长至10cm以上时出现两片以上真叶时进行间苗,掌握拔小留大、拔弱留壮的原则,每穴留苗2-3株。待苗长至20cm左右时定苗,中上肥地,每穴留1株,破地、瘦薄地每穴留2株。
施肥:施肥宜早不宜迟,第1次中耕时每亩用尿素、复合肥或硫酸氨8-10kg,距离茄株5-10cm处穴施。茄株现蕾后,若苗势差,可结合第2次中耕再补施氮素化肥5-8kg。
玫瑰茄的养殖方法:玫瑰茄喜温好光,气温在12℃以下对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不利,不耐霜冻。不同品系对日照强度的反应不同,在亚热带它是一种短日照夏季作物,于夏末开花。
在广东和赣南始花期均在8月份,12月份种子全部成熟。单株结果数与分枝数呈正相关,故采用分枝多的品种,施肥和打顶等是促进分枝的措施,均有助于增加结果数。
适应性强、耐旱、耐瘠性好,砂质或粘质土均可生长,在红壤和砖红壤的平田或坡地都宜补植,但以土层深厚、排灌良好及肥沃的土壤有利于获得高产。
玫瑰茄土地需耕耙细碎,筑好垄畦,3—4月份当气候稳定在15℃以上时即可播种。播前种子先经40℃温水浸泡6小时。穴播,穴距120*100cm,每公顷约8250—9000穴,每穴播3—5粒。种子千粒重40—50g,播种量1.5—2,25kg/ha,播后覆土约2crn。
基肥需亩施粪肥或堆肥15—22.5t/ha,磷、钾化肥适量,追肥可结合中耕除草及培土进行,初次在出苗后约一个月,第二次在现蕾封行时,均以氮肥为主,至开花结果期,再补施氮钾混合肥一次。
玫瑰茄有地老虎、盲椿象、叶跳虫及立枯病、缩叶病等危害,播种时每公顷需撒施呋喃丹30—37.5kg,幼苗出土后还需捕捉以防地老虎危害。叶跳虫、芽小、用乐果液喷杀,这样也可避免缩叶病的发生,立枯病可用0.2%托布津液喷治。此外,要做好清沟排水,避免渍水,在蕾花盛期如遇高温干早,还应适时灌水抗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