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大金紫堇为木兰纲、罂粟科、大金紫堇属的一种植物。 主根未见。茎长10-25厘米,地下部分具少数鳞片,地上部分具3-5叶,分枝。花紫红色,先直立,后平展,顶端着色较深。萼片近圆形,长约1-1.5毫米,具齿。 ”
大金紫堇(学名:Corydalis dajingensis),为木兰纲、罂粟科、大金紫堇属的一种植物。 主根未见。茎长10-25厘米,地下部分具少数鳞片,地上部分具3-5叶,分枝。
叶具长柄和三小叶,叶柄基部多少鞘状,小叶稍肉质,上面绿色,下面苍白色,宽卵圆形,顶生的长1-3厘米,宽6-18毫米,具短柄,侧生的较小,无柄,全部2-3裂,稀全缘。
形态特征:总状花序伞房状,具2-6(-10)花,花序轴不明显(约长5-15毫米)。苞片披针形,长1-1.5厘米,宽2-6毫米,近总苞状排列。花梗纤细,长1.5-2厘米,果期长达3-4厘米,弧形下弯。花紫红色,先直立,后平展,顶端着色较深。萼片近圆形,长约1-1.5毫米,具齿。
外花瓣具鸡冠状突起,瓣片侧面弧形下凹,十分类似裂瓣大金紫堇。上花瓣长1.2-1.5厘米;距圆筒形,约与瓣片等长,直或末端多少弯曲;蜜腺体约占距长的2/3,纤细,末端渐尖。
下花瓣稍前伸,直或瓣片下弯,近基缢缩。内花瓣长7-8毫米,顶端暗紫色。柱头头状,顶生4乳突。蒴果卵圆形,长5-8毫米,宽约3毫米,具3-5种子和长3-4毫米的花柱,自弯曲的果梗顶端反折。
生长习性:大金紫堇的生长环境极为多样,主要于近海平面至1500米的多石坡地或河水泛滥地段,山沟、溪流及平原、丘陵草地或疏林下。例:生丘陵林缘,宅畔墙基,生于池城边、路边、林下、多石处等潮湿地方;伴随发生了各种植株体态上的演化。
大金紫堇喜温暖湿润环境,宜在水源充足、肥沃的砂质壤土中种植,怕干旱,忌连作,宜与高秆作物套种。自东北至西南的森林地区,尤其是亚高山针叶林带最为集中,原始类型多分布于此生境并显示向草原、荒漠,特别是高山草甸至流石滩,其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最为突出。许多种类形成种群复合体并明显有网状进化现象。
大金紫堇的栽培技术
种植方法:大金紫堇常用种子繁殖,每亩约需种子3~4公斤。通常与禾本科植物套种。小暑与大暑节待玉米等禾本科植物封垄后,在行间浅锄地面,将种子均匀撒入行间,用大锄推一遍,将种子埋严,浇水,要保持畦面湿润,30天左右出苗。
田间管理:因大金紫堇为喜阴植物,故出苗后要勤浇水,加强管理。大秋作物成熟收获时,注意不要埋住地丁苗。上冻前要浇冻水,覆圈肥。翌春化冻后,将粪块砸碎,整平。清明至谷雨节新生叶尚未布满地面时,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追后要浇水。立夏后停止浇水,以防茎、叶腐烂,降低产量。
收获加工:大金紫堇全草入药,于小满节前后,当地丁半籽半花时,选晴天割取地上全草,晒干。
大金紫堇的繁殖方式:大金紫堇常用用种子繁殖,每亩约需种子3~4公斤。通常与禾本科植物套种。小暑与大暑节待玉米等禾本科植物封垄后,在行间浅锄地面,将种子均匀撒入行间,用大锄推一遍,将种子埋严,浇水,要保持畦面湿润,30天左右出苗。
大金紫堇的病虫害防治
病害:药用大金紫堇在栽培过程中,受到有害生物的侵染或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干扰,从生理机能到组织结构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和破坏,以至在外部形态上呈现反常的病变现象,如枯萎、腐烂、斑点、霉粉、花叶等,统称病害。
引起大金紫堇发病的原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由生物因素如真菌、细菌、病毒等侵入植物体所引起的病害,有传染性,称为侵染性病害或寄生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如旱、涝、严寒、养分失调等影响或损坏生理机能而引起的病害,没有传染性,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在侵染性病害中,致病的寄生生物称为病原生物,其中真菌、细菌常称为病原菌。被侵染植物称为寄主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不仅取决于病原生物的作用,而且与寄主生理状态以及外界环境条件也有密切关系,是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条件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