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瞿麦为石竹科、石竹属多年生草本,高50-60厘米,有时更高。茎丛生,直立,绿色,无毛,上部分枝。叶片线状披针形,顶端锐尖,中脉特显,基部合生成鞘状,绿色,有时带粉绿色。包于萼筒内,瓣片宽倒卵形。 ”
瞿麦为石竹科、石竹属多年生草本,高50-60厘米,有时更高。茎丛生,直立,绿色,无毛,上部分枝。叶片线状披针形,顶端锐尖,中脉特显,基部合生成鞘状,绿色,有时带粉绿色。包于萼筒内,瓣片宽倒卵形。
边缘繸裂至中部或中部以上,通常淡红色或带紫色,稀白色,喉部具丝毛状鳞片;雄蕊和花柱微外露。蒴果圆筒形,与宿存萼等长或微长,顶端4裂;种子扁卵圆形,长约2毫米,黑色,有光泽。瞿麦的花期6-9月,果期8-10月。
形态特征:瞿麦的叶片线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3-5毫米,顶端锐尖,中脉特显,基部合生成鞘状,绿色,有时带粉绿色。叶对生,多皱缩,展平叶片呈条形至条状披针形。茎圆柱形,上部有分枝,长30~60厘米。
表面淡绿色或黄绿色,光滑无毛,节明显,略膨大,断面中空。枝端具花及果实,花萼筒状,长2.7~3.7厘米;苞片4~6,宽卵形,长约为萼筒的1/4;花瓣棕紫色或棕黄色,卷曲,先端深裂成丝状。
瞿麦的蒴果长筒形,与宿萼等长。花1或2朵生枝端,有时顶下腋生;苞片2-3对,倒卵形,长6-10毫米,约为花萼1/4,宽4-5毫米,顶端长尖;花萼圆筒形,长2.5-3厘米,直径3-6毫米,常染紫红色晕,萼齿披针形,长4-5毫米;
花瓣长4-5厘米,爪长1.5-3厘米,包于萼筒内,瓣片宽倒卵形,边缘繸裂至中部或中部以上,通常淡红色或带紫色,稀白色,喉部具丝毛状鳞片;雄蕊和花柱微外露。瞿麦的蒴果圆筒形,与宿存萼等长或微长,顶端4裂;种子扁卵圆形,长约2毫米,黑色,有光泽。瞿麦的花期6-9月,果期8-10月。
生长习性:瞿麦生于山坡、草地、路旁或林下。瞿麦生于海拔400-3700米丘陵山地疏林下、林缘、草甸、沟谷溪边。
瞿麦的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瞿麦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地都可栽种,但以排水良好、肥沃的砂壤土为好。一般每667平方米施圈肥1500~2000千克、过磷酸钙15~20千克、草木灰50千克,深耕细耙后整平做畦,畦宽1~1.3米。
间苗定苗:若采用条播法,一般在苗高7~10厘米,按株距10~13厘米留苗1丛,每丛3~4株;若采用点播法,则每穴留苗5~7株。
中耕除草:定苗后中耕1次,以后每2~3周中耕1次,保持土壤疏松,田内无杂草。
追施肥料:一般每年追肥3次。秋播苗在冬季施用厩肥盖苗,保苗越冬;第2年雨前后施堆肥1次;在第1次割苗后、二茬苗萌发前,每667平方米追施人粪尿1000千克或碳铵15~20千克,促使新苗生长发育。
灌溉排水:土壤水分过多或过少对瞿麦的生长均有不良影响。播种后要经常灌水保持畦面湿润,保证出苗。出苗后遇 干旱则应及时灌水;雨季应及时排除积水,以防烂根。
采收:瞿麦栽种后,可连续收割5~6年,每年可收割1~2次。收割应选晴天进行,第1次在盛花期采收,采收时应在离地面3厘米处割下,以利植株重新发芽生长,越冬前收割时可将其齐地面割下。收割后,应将其立即晒干或阴干,除去杂质,打捆包装贮存。
瞿麦的繁殖方式:瞿麦以种子繁殖为主,也可分株繁殖。
种子繁殖:采种宜选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单株,在8月底种子呈黑褐色时连同茎叶割下,晒干脱出种子,除净杂质。春播在3月下旬至4 月上旬,秋播一般在9月份,点播或条播均可。
采用点播法时,按行距27厘米、株距 23 厘米开穴,将种子点播于穴内,覆土0.6~ 0.9厘米厚,镇压浇水。采用条播法时,按行距17~23厘米开浅沟,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浇水。一般每667平方米用种0.5千克。
分株繁殖:分株繁殖一般于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进行,选阴雨天将根挖出,3~4株分成一丛,随分随栽。栽时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株距20~30厘米开穴或挖沟,每穴栽1丛,覆细土压实后浇水。
瞿麦的病害防治
根腐病:发病后引起叶片发黄,根部腐烂,数日后植株枯死。防治方法:在病株周围撒草木灰或石灰;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集中烧毁或深埋,然后用5%石灰乳消毒病穴 。
黑粉病:此病危害花序和果实,造成畸形,长出瘤状物,内有黑粉。多在花期开始发生。防治方法:先用凉水浸种4~6小时,再移人开水烫1~2秒,然后将种子取出冲洗晾干播种;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集中烧毁。
虫害防治:瞿麦生长期常有青虫和黏虫危害叶部,发现后要及时用 50%杀螟松乳油1000~2000倍液毒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