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龙女花在每年农历三月开花,花与叶同时开放、下垂,花为乳白色,花大美丽,芳香。雌蕊突出,雄蕊深紫色。龙女花树皮称“姜朴”,为厚朴的代用品。是一味功效确切、治疗作用可靠的燥湿、化痰、下气平喘、开胃消积、止痛的不可多得的常用中药,有着其他药品不可替代的作用。 ”
龙女花又称上关花,失传的中国名花,属木兰科灌木或乔木,为珍贵的观赏花木。产于我国西南部山区,由于滥伐森林和过度采剥树皮,资源破坏严重,生境恶化,天然更新能力弱,成年植株绝无仅有,是国家级保护濒危珍稀植物。
龙女花在每年农历三月开花,花与叶同时开放、下垂,花为乳白色,花大美丽,芳香。雌蕊突出,雄蕊深紫色。龙女花树皮称“姜朴”,为厚朴的代用品。是一味功效确切、治疗作用可靠的燥湿、化痰、下气平喘、开胃消积、止痛的不可多得的常用中药,有着其他药品不可替代的作用。
形态特征:龙女花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树皮有明显的皮孔,当年生枝紫红色。叶椭圆状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叶长8㎝左右,宽4㎝左右,有光泽;上面沿中脉和侧脉被灰黄色柔毛,下面密被银灰色平伏长柔毛。
每年农历三月开花,花与叶同时开放、下垂,花为乳白色,其花大美丽,雌蕊突出,雄蕊深紫色,花瓣平年开12瓣,润年开13瓣,花瓣因年而自然增减,十分神奇,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龙女花为珍贵的观赏花木,产于中国西北部、西部至哀牢山,生于海拔2700-3500米的针阔叶混交林中,属国家三级保护植物。经过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花卉工作者长达15年的不懈努力,失传民间数百年的大理名花—龙女花,结束了只闻其名,不见其花的历史局面,第一批龙女花活体标本苗已成功育出,龙女花将重现大理。
生长习性:龙女花为亚热带树种,性喜光。但幼树颇能耐阴,喜温暖湿润气 候,有一定耐旱能力,能经受短期-19X低温而叶片无显著冻 伤,但若长时间的-12X低温下,则叶片受冻。
龙女花为喜肥沃深厚、湿 润而排水良好的酸性或中性土壤,在干燥、石灰质、碱性土及排 水不良之粘土上生长不良。对烟尘及二氧化硫气体有一定的 抗性。龙女花生于海拔1800-2000米的杂林中。
龙女花的作用用途
观赏价值:龙女花花瓣乳白,平年开十二瓣,闰年开十三瓣,雌蕊如龙须状突起,晶莹剔透;雄蕊深紫与雪白花瓣相映衬美不胜收,花香清甜,蜜味诱人。赏叶则“叶长二寸半,阔半之,绿润有光”。
赏花则“婷婷艳如许”、“浓香熏素艳”、“蕊大而香”。随着第一批龙女花活体标本苗的成功育出,继兰花、茶花之后,大理又一特色花卉必将引爆新一轮绿色财富升级。
作用用途:神秘的苍山龙女花被大理花卉工作者巧手接种下山,经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专家鉴定,结束了该种属指鹿为马的乱象时代,大理白族自治州花卉协会龙女花课题研究组深入研究后对龙女花作出了“药用价值高,文化含量高,观赏价值高”的“三高”结论。
园林用途:龙女花树姿端正雄伟,四季常青,绿阴浓密,花芳香馥郁。龙女花在庭园、公园、游园都可作观赏应用。大树孤植于草坪边缘或列植于通道两边甚为相宜,中小型者可群植于花坛之上,成为纯林小园,植于古建筑及西式建筑旁为协调。
药用价值:龙女花,树皮称“姜朴”,为厚朴的代用品。是一味功效确切、治疗作用可靠的燥湿、化痰、下气平喘、开胃消积、止痛的不可多得的常用中药,有着其他药品不可替代的作用。
龙女花的文化背景
保护措施:为了名花再现园林,弥补历史上“只闻其名,不见其花”的缺憾。大理州花卉协会成立后,当地党和政府有关部门责成当时的花协负责人李春荣寻护此花的下落。从1992年以来,李春荣联系花协年过花甲的资深会员,拜访点苍山感通寺僧人寒临大师。
春末夏初花开时节,几次攀岩过箐上点苍山寻找“龙女花”,终于在海拔3800米处的峰谷上发现了一棵唯一的“龙女花”树,拍照了树貌花容。1998年夏天,大理州花协会员采取了多种办法,对“龙女花”树进行嫁接,扦插、引植,未能取得成功。
大理州花协在新任会长陈刚举的领导下,成立了“大理州花会协会龙女花课题研究组,”随着花界新秀张金荣的加入,课题组研究力度加大,从《龙女花文史资料选编》的搜集整理到龙女花活体标本苗的育成,张金荣在龙女花的保护开发研究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已成功培育出了龙女花第一批活体标本苗360余株。
植物文化:史料载,明朝初,大理荡山寺今感通寺高僧无极和尚策马送龙女花给明太祖朱元璋,马嘶花放,轰动京城,朱元璋大喜,赐诗给无极。此花一时传为国中名花,后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