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齿状捕蝇草播种出现变异的一个园艺品种,由国内培育,但特征并不明显,仅仅作为一种廉价的大型捕蝇草在市面流通。捕蝇草属于茅膏菜科捕蝇草属(Dionaea),全属仅1种。 ”
齿状捕蝇草播种出现变异的一个园艺品种,由国内培育,但特征并不明显,仅仅作为一种廉价的大型捕蝇草在市面流通。捕蝇草属于茅膏菜科捕蝇草属(Dionaea),全属仅1种。
但有较多的园艺种、变种,原产美国卡罗莱纳州的大西洋沿岸平原地区,威尔明顿市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生长在稀树草原沼泽的泥炭或沙质土壤中,生长环境常年潮湿,但一般不会出现季节性淹水的情况。
这些地区通常地面生长着低矮草本,因常年的野火抑制了高大植物的生长,只有零星的松树或灌木分布其中,因此很开阔,能接受到大量的日照。因地处大西洋沿岸,受海洋气候影响,这里温暖湿润。
夏季白天30度左右,极少超过35度,日夜温差10度左右,冬季最低温度0度左右,一般不低于-7度。原生地由于人类的不断开发,生存空间遭到破坏日渐缩小,为保护物种。
捕蝇草也被引入佛罗里达州等地区进行了复育。捕蝇草的捕虫夹具有活动能力,捕虫过程非常具有趣味性,深得人们的喜爱,已成为国内最受玩家宠爱的食虫植物品种。
形态特征:巨夹捕蝇草来源于2007年国内园艺商的播种变异,其形态特点类似于典型的捕蝇草。由于特征并不鲜明,在2011年未单独命名前,有少量使用花市捕蝇草或花市红捕蝇草的名字流入市场。2011年后虽然国内正规命名,却不是国际园艺品种注册协会(ICRAs)注册的品种。
生长习性:巨夹捕蝇草虽然是齿状捕蝇草的播种变异,却出现了返祖现象,与花市捕蝇草几乎一样。但其生长速度要快一些,捕兽夹和叶柄也比较厚实,齿较粗,夹子也更加巨大。旺盛的生长过程使巨夹捕蝇草的繁殖速度更快。
很容易成群出现,但整体上与花市捕蝇草并不好区分。很多情况下,与花市捕蝇草并无太大区别。巨夹捕蝇草与一般花市捕蝇草的习性相同,寒冷季节为贴地生长或休眠,春夏会长出直立叶。
巨夹捕绳草的栽培技术
基质准备:以干净的水苔为基质(智利水苔或阿根廷水苔),移植前至少浸泡半个小时以上。若使用国产水苔需煮沸或微波加热杀菌。之后将水苔水挤干,使其松软透气后种植。
组培苗准备:用干净的清水洗净组培苗上的培养基(清洗时和移植过程中注意对植株的保湿,不让植株叶片有萎蔫现象),组培苗不进行药剂浸泡。移植:用水苔包住植株基部(不过高,以包住根部为宜),并有一定的紧实度(用手指捏,能下陷后又能弹起恢复),移植好后,用清水浇透定根水。
驯化:不论是自培还是购买的幼苗都需要驯化才能良好适应当前环境。驯化过程不可急于求成,应谨慎的逐步增加幼苗与空气、光照的接触,整体时间为三周最佳。可用一次性透明杯或塑封袋进行。
播种:捕蝇草的种子采收后应尽快播种,时间越久发芽率会降低,保存时间不宜超过6个月。幼苗会在一个月左右发芽,但生长缓慢,3-5年才能长到成株,可活长达几十年。
准备好播种的花盆:将花盆填满基质后放在剩有纯净水的玻璃缸或水盆中,使基质吸水至表面湿润,再用喷瓶将表面喷湿(雾状喷射)。喷水:用喷瓶将表面喷湿(雾状喷射),小心喷射,以免种子被冲走。
播种:适宜温度15-30度,种子直接撒于潮湿洁净的基质表面(可用纯水苔或混合泥炭),表面不盖土或覆盖1-3毫米高的细泥炭或细粒赤玉土以帮助固定根系,保持高湿度和明亮的光线(盆底可放水盘保湿)。
培育:将播好种子的花盆连同玻璃缸或水盆一齐放在向阳的窗台内侧,如果是水盆,应加顶端开口塑料罩保湿。注意及时补水,一般10天左右发芽(20度)。成苗:待幼苗长出2~3片真叶时可移植。
病害防治:夏季闷热潮湿,容易发生叶斑病、茎腐病,可喷洒广谱杀菌剂防治。环境良好的通风、根部降温、良好的光照、较大的日夜温差都有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如发现茎部已有部分腐烂,应立即把腐烂部分彻底清除,然后放入杀菌剂浸泡5分钟,再植入消毒过的洁净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