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鲜花 节日鲜花 爱情鲜花 商务鲜花 长辈鲜花 企业团购 花语

黄花鸢尾的栽培技术以及注意事项

来源:鲜家鲜花养护
2019-02-19 15:02 142

内容摘要: 黄花鸢尾是多年生草本,植株基部有老叶残留的纤维。根状茎粗壮,斜伸;须根黄白色,少分枝,有皱缩的横纹。叶基生,灰绿色,宽条形,有3-5条不明显的纵脉。花茎中空,高50-60厘米,有1-2枚茎生叶;

黄花鸢尾是多年生草本,植株基部有老叶残留的纤维。根状茎粗壮,斜伸;须根黄白色,少分枝,有皱缩的横纹。叶基生,灰绿色,宽条形,有3-5条不明显的纵脉。花茎中空,高50-60厘米,有1-2枚茎生叶;

苞片3枚,草质,绿色,披针形,内包含有2朵花;花黄色,直径6-7厘米;外花被裂片倒卵形,具紫褐色的条纹及斑点,爪部狭楔形,内花被裂片倒披针形,花盛开时向外倾斜。蒴果椭圆状柱形,6条肋明显,顶端无喙;

种子棕褐色,扁平,半圆形。花期5-6月,果期7-8月。黄花鸢尾生于山坡草丛、林缘草地及河旁沟边的湿地。产中国湖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此花有栽培,具有较高的园艺价值。

生长习性:黄花鸢尾在野生状态下生长于灌木林缘,阳坡地、林缘及水边湿地。黄花鸢尾种植环境喜湿润且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沙壤土或轻黏土,有一定的耐盐碱能力,在pH值为8.7、含盐量0.2%的轻度盐碱土中能正常生长。黄花鸢尾喜光,也较耐阴,在半阴环境下也可正常生长。黄花鸢尾喜温凉气候,耐寒性强。

黄花鸢尾的栽培技术

土壤:鸢尾既可以保护地种植,也可以露地种植。任何类型的土壤,只要排水良好、保湿性强并且不板结,都可种植鸢尾。良好的土壤结构对鸢尾的生长很重要,沙壤土栽培效果最好,因为沙壤土的通气透水性好,非常有利于鸢尾根系的扩展。

为了改善粘质土壤的结构,可在种植前将草木灰、珍珠岩、粗沙等施于土表再深耕混匀;如果土壤的沙性强,渗漏过快,可在种植后的土壤表层撒上稻壳、松针和草炭等覆盖物来缓解。

消毒:种植鸢尾的土壤最好每年消毒一次,土壤消毒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般采用深翻晾晒或化学消毒的方法。深翻晾晒一般时间为20天左右,化学消毒一般采用百菌清或五氯硝基苯喷洒进行消毒。

种球在种植前也必须消毒,用千分之一的克菌丹或百菌清水溶液浸泡30分钟即可。种球到货后应立即进行消毒和种植,如果不能立即种植,则必须储存在2℃以下且通风良好的冷库,储藏不可超过两个星期,储藏太久会对以后茎叶的生长不利,同时也增加根冠受青霉菌感染的机会。

种植:种植鸢尾时,要求土温低于20℃。如果预计栽培期间的平均温度会超过23℃,则不能种植鸢尾,必须将种植期提前或延后。如果要得到高品质的切花,最好使用大规格的种球,9/10或10/+。

种植鸢尾种球必须十分小心,特别是根系已经开始生长时,要注意尽量避免损伤根系。种植深度以种球顶部距土表7-10厘米为宜。浅植的球茎容易因土壤干燥而受损并且在生长后期容易发生倒伏现象。种植密度以每平方米80-100个球茎为宜。

温度:种植后的土壤温度很重要,最低温度为5-8℃,最高温度20℃,最适温度为16-18℃。气温最低5℃,最高25℃,最适为15℃。

浇水:鸢尾喜水,栽培过程中应保持土壤湿润,土壤过干,不利于植株生长,一般在非雨季,可每10天左右浇一次透水,雨季可自然降雨,秋末要灌足防冻水。翌年早春要及时浇解冻水,解冻水必须浇足浇透。

种植前必须浇一次水,以保证种植期间土壤湿润,利于快速生根。种植后再浇一次水,使土壤同种球充分接触。以后的土壤湿度以保持湿润为标准,即手握成团,松开不散。浇水最好在早晨进行。空气的相对湿度保持在75-80%为好。鸢尾对盐份敏感,因此,灌溉水的EC值最好不大于0.5ms/cm。

施肥:种植前施基肥不可取(有机肥除外),因为鸢尾对土壤盐分很敏感,如果种前施肥,会增加土壤中的含盐量,妨碍鸢尾发根。可采用后期追肥的方法,但鸢尾对氟比较敏感,如过磷酸钙和三磷化物是禁用的,可用含氟低的二磷酸盐。

种植前可施入牛马粪或烘干鸡粪作基肥,基肥施入后应与栽培土壤拌匀,春季栽植成活后,可于初夏追施一次尿素,初秋追施一次磷钾肥,秋末结合浇冻水再浅施一次牛马粪,也可直接撒于圃地。

除草:栽植鸢尾的圃地,要提前做好灭草工作。栽植过程中如有杂草应及时人工拔除,尽量不采用化学除草剂来清除杂草。

采收:秋天,当花顶以下3厘米均着色时便可采收。在春夏两季,花顶展开1厘米时就可切下,花顶指花蕾完全着色的部分。采收时连根拔起,采收后将花朵立即扎成捆,否则尽快放入冷藏室。采收后,首先切掉球根,除去过长的叶尖和影响美观的黄褐色叶子,然后分级和捆扎。

以5厘米一个等级为宜,捆扎在一束中的鸢尾,最长枝与最短枝最好不超过3厘米,花顶部对齐。采收后立即送入预先调到2℃的冷藏室。秋冬季采收的花茎柔软易曲,捆扎后应浸入2℃的冷水中并放入2℃的冷藏室至少两小时。

上一篇:瓦松的栽培技术以及养殖方法、繁殖方式 下一篇:花毛莨的繁殖方式以及注意事项
您可能会感兴趣的文章